2009-01-28

[转]喬治.歐威爾與《一九八四》中的政治觀

《一九八四》我在读书的时候也看过,但是就在当时要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是没有可能的。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居然可以去理解这么一本书并且分析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在天朝的中学生中是难以想象的。

最近看到一个这样的观点,说《一九八四》中的社会无法在现实中出现,理由是科技发展得太快,新科技在半年内就会变成老科技,因此国家根本没有可能单方面控制一切——下层阶级很快就会掌握原本的控制技术。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愿意,老大哥完全是可以不让下层阶级知道有这种技术的。

最近在反低俗,豆瓣上的《一九八四》讨论组打不开了。冥冥中有一股力量推动着我们高尚,或说让我们自觉高尚。(豆瓣上有人说很多很黄很暴力的网站打得开)

--------------------分隔线------------------

喬治.歐威爾與《一九八四》中的政治觀
作者 李孟瑄。國立台中二中。三年二十二班

壹●前言

《一九八四》為喬治.歐威爾享譽全球之作,與俄國薩米亞丁的《我們》和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並稱「反烏托邦三部曲」。(註一)我在國中時因人推薦買了這本書,但買了後就封藏於書架之中,直到前陣子才拿出來看。看了之後,才發現這是一本情節豐富且發人深思的精采小說。歐威爾運用夢魘式的筆法對人類未來做出悲觀的描述:在一個極權主義的社會中,自由遭到剝奪,思想遭到控制,人性遭到否定。

歐威爾在小說中創造了一個完全令人信服的世界,裡面的政府組織、政治理論都完善的幾乎是天衣無縫。最重要的是,歐威爾藉由天才作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在書中對極權主義做出了大膽而精采的剖析,讓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其恐怖。書中歐威爾提及他的戰爭觀、對階級的厭惡、對極權主義的反對和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支持。《一九八四》為歐威爾最重要的一本政治著作。

貳●正文

一、喬治.歐威爾簡介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艾力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英國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以下稱使用筆名前為布萊爾,使用筆名後為歐威爾。)

01.出生與教育

布萊爾出生於英屬印度,父親是殖民地政府中的一名官員,家境小康。二歲時舉家返回英國,八歲時進入聖西普里安學校就讀,布萊爾對於此寄宿學校的極權化體制與階級歧視感到厭惡。儘管如此,他仍努力爭取到獎學金,進入英國知名學校-伊頓公學。伊頓公學讓學生獨立自主,布萊爾於此受到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薰陶。(註二)

02.緬甸與流浪生活
畢業後,布萊爾赴緬甸加入帝國警察,親眼目睹監禁、笞刑、絞死囚犯等刑罰。身為帝國凌壓被殖民者的工具,他感到矛盾,也開始省思殖民主義與人性中的殘暴。
他最終辭職返國,並開始四年的流浪生活。此時,他立志成為作家,深入社會低層,深刻體驗了下層階級的赤貧生活與社會的不公平,也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註三)

03.西班牙內戰
一九三三年,他以筆名喬治.歐威爾出版處女作《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獲得好評,之後便開始大量地寫作與評論。一九三六年,他前往巴塞隆納報導西班牙內戰。採訪期間,社會主義的思想愈加發酵,於是加入西班牙共產黨領導的共和軍,反抗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翌年,他遭到子彈穿喉,幸運未死。而不久後,共產國際進行大整肅,史達林下令肅清所有托洛斯基派的組織,包括歐威爾參加的「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因此歐威爾被迫返回英國休養,此時並撰寫《向加泰羅尼亞致意》(Homage to Catalonia)以闡述西班牙內戰的經驗、共產主義與極權主義的真相及對「民主社會主義」的信念。(註四)

04.《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
二戰爆發後,歐威爾任職於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從事有關戰爭的報導。一九四四年,完成《動物農莊》(Animal Farm),原先因激烈諷刺史達林獨裁下的蘇聯而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但於隔年出版時,深獲好評,歐威爾屆時成為國際享名的評論作家,此書也標誌著他捍衛真正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精神。接著,歐威爾利用四年的時間著手撰寫《一九八四》。這段期間內,他罹患肺結核,經常進出醫院,但他仍臥病創作。一九四九年,《一九八四》出版,在當時強烈反共氛圍下,暢銷熱賣,不到一年便再版四次。此時歐威爾病情好轉。隔年,欲前往瑞士休養,卻在一月二十一日突然咳血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註五)


二、《一九八四》內容大綱

歐威爾預設到了西元一九八四年,世界呈現大洋國、歐亞國、東亞國三大強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不斷交戰,且敵友經常易位。故事發生在大洋國的倫敦,此時大洋國由「老大哥」所領導的「黨」統治著,黨以各種手段控制人民一切行動、思想,黨所奉行的原則是「英社」(Ingsoc,英國社會主義),而黨的口號則是:「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而政府則分為四大部門:和平部掌管戰爭;仁愛部即思想警察總部,掌管刑罰;豐裕部實為匱乏部,掌管經濟;而真理部實為謊言部,掌管一切傳媒、娛樂,編造謊言、篡改歷史。

主人翁溫斯頓.史密斯為真理部的一名職員,他的工作是修改新聞以符合黨的需求。他在無意之間產生了對黨的反抗與厭惡,並愛上了女主角茱莉亞。兩人開始在野外幽會,違背了黨的教條。兩人越陷越深,而後加入了反叛組織「兄弟會」,殊不知此為思想警察歐.布萊恩所設下的陷阱。歐.布萊恩給了溫斯頓一本兄弟會領袖艾曼紐.高斯登所寫的書—《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實為歐.布萊恩所寫)。
最後,溫斯頓與茱莉亞遭到逮捕。為了要改造溫斯頓的獨立思想,歐.布萊恩對他施行一連串的嚴刑拷打與思想灌輸。此後,溫斯頓雖被釋放,但他已被徹底洗腦,成為一個「敬愛老大哥」(註六)的空殼了。


三、《一九八四》的政治觀

01.「戰爭即和平」

A.消耗剩餘
《一九八四》中,東亞國掌控東亞及東南亞;歐亞國領有歐陸及蘇聯;而大洋國宰制不列顛、美洲、南非及澳洲。地球赤道附近的廣大區域和眾多人民無人控管,便成為三大國的競爭目標。(註七)三大國為了爭奪更多資源與奴工而展開永不間斷的戰爭,但戰爭更主要目的是為了消耗生產剩餘的物資。歐威爾藉由高斯登的書說道,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消費物資剩餘的問題便潛伏於工業社會,而工業化與機械化導致財富增加、人民生活水準提升,握有權力的上層階級地位便不保。此時,極權政府為使工業持續運轉,而世界的真實財富卻不增加,唯一方法即是持續戰爭,以耗盡滿足人民生活最低需求以外的剩餘。(註八)

B.心理需求
書中戰爭另一目的是使被統治者維持一種狂熱的狀態。黨需要它的黨員與智慧分離,這在戰爭的氣氛中最容易達成。(註九)戰爭中,黨可以透過不斷的遊行、演講、捷報使人民受到仇恨、恐懼或崇拜、狂喜的情緒控制,而沒有精力顧及其他事實。
我認為,這跟日本軍閥利用侵華戰爭,以轉移當時經濟大蕭條的焦點頗為類似;而且,戰爭時將權力交到少部分特權階級手上似乎也是無可避免的情況。書中提到,倫敦不時會遭到火箭炮的攻擊,這可能是敵方的突擊,但更可能是黨為了製造恐懼所為,再再顯示黨無所不用其極地製造戰爭氛圍以控制人民。

C.維持平衡
其實,書中的戰爭除了上述原因外,根本是一場騙局。如其所述:「(戰爭)就像某些反芻動物之間的爭鬥一樣,頭角的角度根本就無法傷害彼此。」(註十)三國之間的戰事皆發生在無人控管的土地上,任何國家的領土則不曾遭到入侵。三大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征服彼此。三國人民彼此不曾往來,因此三個國家皆為各自獨立的天地,統治者可以在其中任意顛倒是非;若此平衡受到變動,很有可能因而開啟民智。(註十一)因此,戰爭不是為了征服或捍衛領土,而是為了保持穩定的統治,是故黨才會有「戰爭即和平」的口號。我認為這裡的「和平」絕非對整體社會而言,而是針對統治階級:大部分人民仍過著拮据的生活,享有戰爭利益的不過是上層。
縱觀歷史,多少統治者即是藉由「正義」等為號招,發動戰爭、犧牲底層民眾權益以奪取自身利益,我想歐威爾在書中要表達的,就是反對上述作為的這種「民主社會主義」精神。

02.「無知即力量」與思想控制
A.階級統治
黨的這句口號「無知即力量」(Ignorance is power.)很明顯地是由英國培根的「知識即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改編而來;「知識即力量」是西方為了追求真理與教會長期對抗後的產物(註十二),而「無知即力量」則是新統治者為了保有權位的重要手段。這個新統治者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高斯登的書,人類的社會係由上層、
中層、下層三種人所組成。上層為統治階級,中層渴望權力,因此會聯合下層人推翻上層。推翻後,原本的中層人成為上層,而下層人則仍然在下層,最後會再分裂出一個新的中層人,歷史進而重演。(註十三)但在《一九八四》中的1950 年代,新的上層人(內黨)藉著有意識的策略,得以永久統治中下層(外黨、無產階級)。

B.現代科技
二十世紀後,現代的科技使極權政治變的可行。如廣播,現代極權政治必透過廣播來宣傳自己黨的理念與功績。在《一九八四》中,最重要的科技產物是「電視幕」。
電視幕不只可以播放宣傳,還可以當監視器用。黨在各處佈滿了電視幕,無論住家中、辦公室、廣場、走廊,人民時時刻刻都被監看著。在大洋國裡,監視所針對的與其說是行爲,不如說是思想。(註十四)任何有偏差的思想,多少都會表露於行為上。高斯登的書中提到,過去的極權之所以無法徹底執行,便是因為統治者沒有能力時時刻刻監看人民(註十五),無法掌握人民行動,當然就更別提思想了。

C.新語
大洋國的「新語」為英語(舊語)的簡化版,新語消除了黨認為不必要或有害的字,並發明一些符合「英社」原則的字詞。新語的目的不外乎在於限制思想,縮減思想範圍,最終使任何「不正統」的思想不復存在。例如新語中仍有free 這個字,但是它只剩下「免於」、「沒有」的意思,而不具有「政治自由」或「智識自由」的解釋。(註十六)所以,等到新語全面施行後,黨的口號「自由即奴役」也必須更改,因為這個句子會變得毫無意義;而當「自由」的概念已不存在,人民又怎麼會起而爭取自由呢?依我看來,語言不僅具有表達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為建構思想的基本元素。因此,控制了語言也就意味著控制了思想,進而控制了人民一切的智識。

D.改變過去
對黨而言,竄改歷史有其必要性。第一是預防性的行為。黨員和無產階級之所以安於現狀,部分是因為他們毫無其他標準以資比較,黨為了讓他們相信現在生活比過去好,必須要切斷所有跟過去的聯繫。溫斯頓就曾到較不受黨控制的無產階級區,試圖尋找「革命前是否比現在好」的答案,最後是無功而返。第二個原因是保證黨永不犯錯,所以必須不斷更新統計數字、演講內容、報紙報導,只要有任何紀錄和今日的現況相違背,就必須更改。(註十七)所以歐威爾才會在書中說出他的名言:
「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註十八)我覺得這和秦始皇焚書、下挾書律有異曲同工之處:目的皆為防止「過去」反撲到統治者身上,所以黨竄改歷史,而秦始皇下令「以古非今者族」。

E.雙重思想與愚民教育
雙重思想是一個新語詞彙,意思是「一個人的心智有能力同時接受兩個互相矛盾的想法,並一并予以接受」。(註十九)例如當黨需要黨員偽造時,黨員自然知道自己在操弄現實,但藉由雙重思想,他必須忘記自己在進行僞造,並讓自己確信現實並沒有遭到更改。雙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所在,因為黨的目的就是利用黨員做有意識的欺騙,而全然真誠的黨員才能保有全然的信念。黨員在幼時即接受雙重思想的訓練,其手段包括「犯罪停止」與「黑白」。犯罪停止是在任何危險思想興起前能夠懸崖勒馬的本能;而黑白則是忠誠地為黨反黑為白的行動。(註二十)雙重思想是「無知即力量」的最高境界,因為它代表著完全效忠於黨,黨也藉此「愚民教育」的手段將統治基礎結結實實地匝了根。我想,現實中的極權主義者雖沒有達到雙重思想的境界,但無不用煽動的言詞和似是而非的道理愚騙群眾,使之如瘋如醉地效忠於己。如毛澤東在文革時期將一群學生洗腦後,竟能培養他們成為「無限信仰毛主席」的「」,進行多年的批鬥與破壞,這就是無知的力量。


03.老大哥、黨與極權主義
A.老大哥與黨
歐威爾創造的「老大哥」其實是影射當時蘇聯的領袖史達林(就連處處張貼的肖像海報,二者都極為雷同)。(註二十一)老大哥領導下的「黨」極權統治著大洋國,沒有人見到過老大哥,他也不會死,在這個意義上,他就意味著永恆。但老大哥不過是一個象徵,真正的統治者是他身後的體制或權力機制(或曰內黨),而不是這個具體的個人。(註二十二)

B.黨的技術
現代極權主義者無不創造一個「黨」,諸如俄國共產黨、法西斯黨、納粹黨,而我認為,《一九八四》中的黨則可謂極權主義的「集大成者」。書中黨無時無刻操控人民的生活,黨的治術不僅僅依賴所謂的「暴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恐怖」(當然此二項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依賴細緻入微的技術。中古教會的火刑、法國大革命的斷頭台等都不過是製造恐怖,在犯人尚堅持自己理念之時行刑,反而使異教徒或被處決者成為「殉道者」或「聖人」;而俄共汲取了先前的教訓:「不能製造烈士」,因此他們在公審中發明許多技術以打垮敵人的人格尊嚴,但是幾十年之後這些人依然成爲殉難的烈士,原因就在於他們的供認是逼出來的,是虛假的。根據歐.布萊恩的說法,黨要使所有犯人的供詞成為真實的、由衷的,黨要的不是消極的投降,而是發自內心的服從,所以要徹底改造後再處決,方能使黨成為無可反抗的至上權威。(註二十三)

C.黨與極權主義
「極權」者顧名思義就是將統治者的權力擴張到最大。但權力的目的是什麼?英社和黨都認為過去的獨裁者皆是偽善,即使納粹或俄共也是。他們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動機,他們宣稱,甚至認為自己是逼不得已才奪權,奪權是為了「民族主義」或「社會平等」。但書中歐.布萊恩表示:「黨爭取權力完全是為了自己……迫害的目的就是迫害,折磨的目的就是折磨,權力的目的就是權力。」(註二十四)黨所想要、所擁有的權力是控制人類的權力,要確定擁有此權力,唯一的方法便是讓人受苦,所以黨要建立的世界如下:「這和那些老改革家所想像的愚蠢享樂主義的烏托邦,可是大大的相反。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恐懼、背叛與折磨的世界……如果你想要一幅未來的圖像,就想像皮靴踩踏在人的臉上—永遠如此踩著。」(註二十五)

D.極權者的理想
《一九八四》可說是極權主義治理機器的技術大全,它揭示了極權主義政治統治的秘密,它所探討的是一種超越任何具體政體之上的極權主義政治理想型態。(註二十六)當然,我想歐威爾並不是要提供極權者治術的建議,他描寫的各種恐怖手段,正是要我們去警戒、防預。想當然耳,目前世上沒有任何極權政府能夠達到歐威爾所描述的此種境界,但無疑的是,一切大小極權政府無不以此為目標而向之邁進,問題不過是現實情勢、技術允不允許他如此做下去罷了。(註二十七)


參●結論
歐威爾曾自言:「自從西班牙內戰後,我的寫作皆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並支持民主社會主義。」(註二十八)此言的表現在《一九八四》中再明顯不過了。書中的極權世界再再藉由歐威爾警惕世人的口吻,道出當時反共、反法西斯的氣氛。歐威爾之所以創造了一個無懈可擊的恐怖極權世界,除了警惕,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於諷刺當時的共產政府。他道破了共產極權(法西斯亦然)的真正目的,並強烈批判其名實不符、操縱百姓,也說道極權政府若不能完全地控制一切(目前看來是做不到的),到最後必自取滅亡;後來事實也顯示他的預言是正確的。

然而,歐威爾的預言並非一直正確。在二戰期間,歐威爾不斷預言大英帝國與其民主政治不會撐過大戰,不是被法西斯政變取代,就是被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他希望並支持後者)。(註二十九)當然,事後證明他的推測錯誤,但這並沒有消弭他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支持,所以他撰寫《一九八四》以明其志。羅素曾評此書:「《一九八四》一書,以很大的威力描寫一個確立的極權政治所加於人類的恐怖。西方世界對此危險應深自警惕。」(註三十)我認為,我們不止應警惕,我們應該更享受與滿足自己身處的世界所賦予我們的自由,我們得以保有人性,我們擁有思想的權利。這些,我想,是歐威爾更想要我們了解的吧!


肆●引註資料

註一、喬治.歐威爾(林淑華譯)。《一九八四》。台北:小知堂,民90。頁10。
註二、「喬治.歐威爾」。維基百科。取自:<http://www.wikipedia.org/>,民國96
年10月6日
註三、同註二
註四、同註二
註五、同註一書。頁329-330。
註六、同註一書。頁307。
註七、同註一書。頁192-194。
註八、同註一書。頁195-198。
註九、同註一書。頁198-199。
註十、同註一書。頁204。
註十一、同註一書。頁202-203。
註十二、殷海光。「一九八四評介」。《自由中國》第5卷第2期。
註十三、同註一書。頁206-207。
註十四、強世功。「權力、技術與反抗--重讀一九八四」。《二十一世紀》第67期(民國90年10 月)。頁125-133。
註十五、同註一書。頁210。
註十六、同註一書。頁310-311。
註十七、同註一書。頁216。
註十八、同註一書。頁45。
註十九、同註一書。頁217。
註二十、同註一書。頁215-216。
註二十一、「Big Brother (Nineteen Eighty-Four)」。維基百科。民國96年10 月6日,取
自:<http://www.wikipedia.org/>
註二十二、同註十四。
註二十三、同註十四。
註二十四、同註一書。頁271-272。
註二十五、同註一書。頁276。
註二十六、同註十四。
註二十七、同註十二。
註二十八、「George Orwell」。維基百科。取自:<http://www.wikipedia.org/>,民國
96年10月6日
註二十九、同註二十八。
註三十、同註十二。

没有评论:

留言须知:
0. 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將作為此BLOG有人訪問的證據。
1. 支持的HTML標籤:<a href="" title=""> <b> <em> <i> <strong>。
2. 留言留名,不然易被无视。(在“评论”中选择“名称/网址”,网址可以不填)。
3. 原則上我不删除留言,除非那則留言侮辱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