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30

自动登陆Win03

由于我装的是windows 2003 系统,按照系统原先的设定,开机之后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平时只有我一人用这台电脑,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过年放假,使用我这台电脑的人多了起来。开机第一件事就是问我要密码,之后就料定我电脑里有见不得人的东西存在。害得我一边要告诉他们密码,一边又要给他们解释这是03系统的特点,系统默认就是这样的,不是我后期设定的。实在懒得再解释了,就设定系统自动登陆。修改方法如下:

1、在运行对话框中,输入注册表编辑命令regedit,来打开注册表编辑窗口;

2、在该窗口中,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SOFTWARE\Microsoft\WindowsNT\Current Version\WinLogon键值;

3、在对应右边的子窗口中,用鼠标右键单击空白处,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依次执行“新建”/“字符串”命令,来创建一个字符串类型的键名,并将键名设置为“AutoAdminLogon”,并将该键名的数值设置为“1”;

4、找到“DefaultDomainName”键名,并用鼠标双击之,在随后出现的窗口中,输入要登录的域名,例如Department;

5、双击“DefaultUserName”键名,在随后打开的窗口中,直接输入要登录到此域的用户名,例如“test”;

6、在WinLogon右边的子窗口中,用鼠标右键单击空白处,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依次执行“新建”/“字符串”命令,来创建一个字符串类型的键名,并将键名设置为“DefaultPassword”,并将该键名的数值设置为用户登录系统的密码,例如用户test的登录密码为“123456”;

7、完成设置后,重新启动计算机时,我们会发现不需要再登录,就能自动进入到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中了。以后要取消自动登录功能的话,可以将“AutoAdminLogon”键值设置为“0”就可以了。

事实上我使用的系统早先已经修改了很多默认的设定——我甚至把C盘根目录的一个系统文件夹移到其它盘——但是我没有设定自动登陆,这是因为我一般使用的用户是一般权限的用户,有时候要管理系统要切换到管理员用户,如若我修改后没有切换用户就关机重启的话,默认登陆的用户名会变成管理员,但密码依然是一般用户,造成登陆不了系统的情况出现。

当然我可以通过CMD等到一个管理员的SHELL,但是我用它并不能管理系统的一切,特别是在权限控制方面。不过我现在发现使用TC也可以得到一个管理员的SHELL,而且用它可以管理系统的一切,再也不用切换用户了。使用方法是右键选择TC主程序,选择“运行方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下列用户”,输入管理员的用户名,密码,确定。

S60常用软件打包下载

玩手机也有一个月了,疯狂装了很多软件,下面是我觉得比较有用的软件。软件多少有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也把它们写下来(也许是个案,但在我的手机上却真实存在),期待在后续版本中得到更正。

Active Notes for S60 v1.0
一个笔记本软件,生成的文件为htm文件、并可指写文件的存放位置,功能强大。我安装这个版本为英文原版,要把“RESOURE”代换安装目录中的文件完成汉化。——这一步只能在电脑上完成,没破解的手机没有权限。

Corecoder 1.12 汉化版
S60上的万能播放器。这个版本不是最新的,但却是唯一可以不用签名的中文版本。从使用情况上看效果不错。1.25的版本增加了flv文件播放功能,使用起来也很不错。

EmTube 1.0.11 (沧浪愚人汉化)
flv播放器。非常完美地支持flv文件,可以全屏(按1键)、可以快进(左右键)。安装文件有两个,先安装播放器,再安装汉化补丁。——无法看到文件的长度。

Resco Photo Viewer 5.00(八神汉化)
手机上的ACDsee。看图片非常棒,功能非常强大。可惜找到的中文版都要签名才能安装。要注册,注册码任意。——发现查看gif图片时,有的图片在第一次播放时会非常慢(有的有拖影),之后速度正常。

Fetion N95 2.1 版
这是我用过的四个不同版本的飞信中最好的,功能和资源占用达到了完美的和谐(1.0版太简陋,2.0版常断线,3.0版太占资源)。——查看聊天记录时会自动退出,这是所有版本的飞信都存在的问题。

mbook 3.51 Release
掌上书院。用来下载、查看umd文件,稳定,没发现什么问题。(说实在的,我没有发现umd文件与txt文件相比有什么优点,除了可以看图片)

QReader 1.97 汉化版
看txt文件非常不错,唯一的问题是要设置编码。在电脑里保存记事本时,编码设置成“UTF-8”(该死的windows),在手机里运行Qreader,设置语言》区域设置》Unicode,字符编码“UTF-8”。

minimap 3.0
迷你地图3.0 。与谷歌地图差不多,但它的地图可以从网上下载下来(见这里),再拷贝到手机里,所以使用起来比谷歌地图大大地节省流量,也快很多。

opera Mini 4.2
第一次使用它浏览3W网页时带给我极大的惊喜,但使用多了问题就来了——无法显示验证码,耗流量。(横屏时后退键为左键,这个我用了好长时间才发现)

来电通 2.6.0
可以显示电话、信息的所属地,觉得很不错。有传言说与UCWeb有冲突,目前没有发现。

QQ2008 预览版
这个版本不是最新的,但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一直使用。

天天动听 v3.2
完胜我以前使用的3.0版本,音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功能很强大,界面很漂亮。要花点时间设置才能使它更加完美。

Y-Browser 0.88
Y管理器。这个版本没有要求证书,权限应该不是很高,但使用体验很不错。可以查看收件箱,查看压缩文件,标记文件方便,可以自定义快捷键,建立文件关联,选择程序打开文件。——无法移动文件夹。

X-plore 1.22
功能强大的管理器,比Y管理器更加好用,甚至可以设置进入程序的密码,可以移动文件夹。——高权限版要破解手机才能安装,这个是低权限的,使用用起来感觉只比Y管理器强一点点。

Quickoffice 6.0 (八神汉化)
自带的办公软件只能打开位于documents下的文件,无法显示文件中的图片、无法修改文件。安装上这个可以解决以前的问题。要签名,使用过程中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如果能设定运行时的默认目录,那就完美了。

Mobile Signer 1.03
手机签名。用这个就不用使用电脑了,方便了很多。

终极录音 5.05.1
自带的录音只能录一分钟(后来发现可以设置使用其无限时录音),让人觉得很不爽。找了很久,找到这个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几乎可以满足所有录音需要。——音质不是很好。

UCWeb 6.3
中国人都知道。我用它来上wap网页。与opera想比它具有很多优点:速度快、节省流量、可以下载文件、对下载文件的管理很方便、具有很多可以设置的项,使得更适合使用。——但是用它来上3W网页,则非常地不适合。

下载地址(一共有三个压缩包,要一起下载后才能解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009-01-28

[转]喬治.歐威爾與《一九八四》中的政治觀

《一九八四》我在读书的时候也看过,但是就在当时要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是没有可能的。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居然可以去理解这么一本书并且分析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在天朝的中学生中是难以想象的。

最近看到一个这样的观点,说《一九八四》中的社会无法在现实中出现,理由是科技发展得太快,新科技在半年内就会变成老科技,因此国家根本没有可能单方面控制一切——下层阶级很快就会掌握原本的控制技术。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愿意,老大哥完全是可以不让下层阶级知道有这种技术的。

最近在反低俗,豆瓣上的《一九八四》讨论组打不开了。冥冥中有一股力量推动着我们高尚,或说让我们自觉高尚。(豆瓣上有人说很多很黄很暴力的网站打得开)

--------------------分隔线------------------

喬治.歐威爾與《一九八四》中的政治觀
作者 李孟瑄。國立台中二中。三年二十二班

壹●前言

《一九八四》為喬治.歐威爾享譽全球之作,與俄國薩米亞丁的《我們》和英國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並稱「反烏托邦三部曲」。(註一)我在國中時因人推薦買了這本書,但買了後就封藏於書架之中,直到前陣子才拿出來看。看了之後,才發現這是一本情節豐富且發人深思的精采小說。歐威爾運用夢魘式的筆法對人類未來做出悲觀的描述:在一個極權主義的社會中,自由遭到剝奪,思想遭到控制,人性遭到否定。

歐威爾在小說中創造了一個完全令人信服的世界,裡面的政府組織、政治理論都完善的幾乎是天衣無縫。最重要的是,歐威爾藉由天才作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在書中對極權主義做出了大膽而精采的剖析,讓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其恐怖。書中歐威爾提及他的戰爭觀、對階級的厭惡、對極權主義的反對和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支持。《一九八四》為歐威爾最重要的一本政治著作。

貳●正文

一、喬治.歐威爾簡介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艾力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英國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以下稱使用筆名前為布萊爾,使用筆名後為歐威爾。)

01.出生與教育

布萊爾出生於英屬印度,父親是殖民地政府中的一名官員,家境小康。二歲時舉家返回英國,八歲時進入聖西普里安學校就讀,布萊爾對於此寄宿學校的極權化體制與階級歧視感到厭惡。儘管如此,他仍努力爭取到獎學金,進入英國知名學校-伊頓公學。伊頓公學讓學生獨立自主,布萊爾於此受到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薰陶。(註二)

02.緬甸與流浪生活
畢業後,布萊爾赴緬甸加入帝國警察,親眼目睹監禁、笞刑、絞死囚犯等刑罰。身為帝國凌壓被殖民者的工具,他感到矛盾,也開始省思殖民主義與人性中的殘暴。
他最終辭職返國,並開始四年的流浪生活。此時,他立志成為作家,深入社會低層,深刻體驗了下層階級的赤貧生活與社會的不公平,也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註三)

03.西班牙內戰
一九三三年,他以筆名喬治.歐威爾出版處女作《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獲得好評,之後便開始大量地寫作與評論。一九三六年,他前往巴塞隆納報導西班牙內戰。採訪期間,社會主義的思想愈加發酵,於是加入西班牙共產黨領導的共和軍,反抗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翌年,他遭到子彈穿喉,幸運未死。而不久後,共產國際進行大整肅,史達林下令肅清所有托洛斯基派的組織,包括歐威爾參加的「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因此歐威爾被迫返回英國休養,此時並撰寫《向加泰羅尼亞致意》(Homage to Catalonia)以闡述西班牙內戰的經驗、共產主義與極權主義的真相及對「民主社會主義」的信念。(註四)

04.《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
二戰爆發後,歐威爾任職於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從事有關戰爭的報導。一九四四年,完成《動物農莊》(Animal Farm),原先因激烈諷刺史達林獨裁下的蘇聯而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但於隔年出版時,深獲好評,歐威爾屆時成為國際享名的評論作家,此書也標誌著他捍衛真正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精神。接著,歐威爾利用四年的時間著手撰寫《一九八四》。這段期間內,他罹患肺結核,經常進出醫院,但他仍臥病創作。一九四九年,《一九八四》出版,在當時強烈反共氛圍下,暢銷熱賣,不到一年便再版四次。此時歐威爾病情好轉。隔年,欲前往瑞士休養,卻在一月二十一日突然咳血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註五)


二、《一九八四》內容大綱

歐威爾預設到了西元一九八四年,世界呈現大洋國、歐亞國、東亞國三大強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不斷交戰,且敵友經常易位。故事發生在大洋國的倫敦,此時大洋國由「老大哥」所領導的「黨」統治著,黨以各種手段控制人民一切行動、思想,黨所奉行的原則是「英社」(Ingsoc,英國社會主義),而黨的口號則是:「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而政府則分為四大部門:和平部掌管戰爭;仁愛部即思想警察總部,掌管刑罰;豐裕部實為匱乏部,掌管經濟;而真理部實為謊言部,掌管一切傳媒、娛樂,編造謊言、篡改歷史。

主人翁溫斯頓.史密斯為真理部的一名職員,他的工作是修改新聞以符合黨的需求。他在無意之間產生了對黨的反抗與厭惡,並愛上了女主角茱莉亞。兩人開始在野外幽會,違背了黨的教條。兩人越陷越深,而後加入了反叛組織「兄弟會」,殊不知此為思想警察歐.布萊恩所設下的陷阱。歐.布萊恩給了溫斯頓一本兄弟會領袖艾曼紐.高斯登所寫的書—《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實為歐.布萊恩所寫)。
最後,溫斯頓與茱莉亞遭到逮捕。為了要改造溫斯頓的獨立思想,歐.布萊恩對他施行一連串的嚴刑拷打與思想灌輸。此後,溫斯頓雖被釋放,但他已被徹底洗腦,成為一個「敬愛老大哥」(註六)的空殼了。


三、《一九八四》的政治觀

01.「戰爭即和平」

A.消耗剩餘
《一九八四》中,東亞國掌控東亞及東南亞;歐亞國領有歐陸及蘇聯;而大洋國宰制不列顛、美洲、南非及澳洲。地球赤道附近的廣大區域和眾多人民無人控管,便成為三大國的競爭目標。(註七)三大國為了爭奪更多資源與奴工而展開永不間斷的戰爭,但戰爭更主要目的是為了消耗生產剩餘的物資。歐威爾藉由高斯登的書說道,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消費物資剩餘的問題便潛伏於工業社會,而工業化與機械化導致財富增加、人民生活水準提升,握有權力的上層階級地位便不保。此時,極權政府為使工業持續運轉,而世界的真實財富卻不增加,唯一方法即是持續戰爭,以耗盡滿足人民生活最低需求以外的剩餘。(註八)

B.心理需求
書中戰爭另一目的是使被統治者維持一種狂熱的狀態。黨需要它的黨員與智慧分離,這在戰爭的氣氛中最容易達成。(註九)戰爭中,黨可以透過不斷的遊行、演講、捷報使人民受到仇恨、恐懼或崇拜、狂喜的情緒控制,而沒有精力顧及其他事實。
我認為,這跟日本軍閥利用侵華戰爭,以轉移當時經濟大蕭條的焦點頗為類似;而且,戰爭時將權力交到少部分特權階級手上似乎也是無可避免的情況。書中提到,倫敦不時會遭到火箭炮的攻擊,這可能是敵方的突擊,但更可能是黨為了製造恐懼所為,再再顯示黨無所不用其極地製造戰爭氛圍以控制人民。

C.維持平衡
其實,書中的戰爭除了上述原因外,根本是一場騙局。如其所述:「(戰爭)就像某些反芻動物之間的爭鬥一樣,頭角的角度根本就無法傷害彼此。」(註十)三國之間的戰事皆發生在無人控管的土地上,任何國家的領土則不曾遭到入侵。三大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征服彼此。三國人民彼此不曾往來,因此三個國家皆為各自獨立的天地,統治者可以在其中任意顛倒是非;若此平衡受到變動,很有可能因而開啟民智。(註十一)因此,戰爭不是為了征服或捍衛領土,而是為了保持穩定的統治,是故黨才會有「戰爭即和平」的口號。我認為這裡的「和平」絕非對整體社會而言,而是針對統治階級:大部分人民仍過著拮据的生活,享有戰爭利益的不過是上層。
縱觀歷史,多少統治者即是藉由「正義」等為號招,發動戰爭、犧牲底層民眾權益以奪取自身利益,我想歐威爾在書中要表達的,就是反對上述作為的這種「民主社會主義」精神。

02.「無知即力量」與思想控制
A.階級統治
黨的這句口號「無知即力量」(Ignorance is power.)很明顯地是由英國培根的「知識即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改編而來;「知識即力量」是西方為了追求真理與教會長期對抗後的產物(註十二),而「無知即力量」則是新統治者為了保有權位的重要手段。這個新統治者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高斯登的書,人類的社會係由上層、
中層、下層三種人所組成。上層為統治階級,中層渴望權力,因此會聯合下層人推翻上層。推翻後,原本的中層人成為上層,而下層人則仍然在下層,最後會再分裂出一個新的中層人,歷史進而重演。(註十三)但在《一九八四》中的1950 年代,新的上層人(內黨)藉著有意識的策略,得以永久統治中下層(外黨、無產階級)。

B.現代科技
二十世紀後,現代的科技使極權政治變的可行。如廣播,現代極權政治必透過廣播來宣傳自己黨的理念與功績。在《一九八四》中,最重要的科技產物是「電視幕」。
電視幕不只可以播放宣傳,還可以當監視器用。黨在各處佈滿了電視幕,無論住家中、辦公室、廣場、走廊,人民時時刻刻都被監看著。在大洋國裡,監視所針對的與其說是行爲,不如說是思想。(註十四)任何有偏差的思想,多少都會表露於行為上。高斯登的書中提到,過去的極權之所以無法徹底執行,便是因為統治者沒有能力時時刻刻監看人民(註十五),無法掌握人民行動,當然就更別提思想了。

C.新語
大洋國的「新語」為英語(舊語)的簡化版,新語消除了黨認為不必要或有害的字,並發明一些符合「英社」原則的字詞。新語的目的不外乎在於限制思想,縮減思想範圍,最終使任何「不正統」的思想不復存在。例如新語中仍有free 這個字,但是它只剩下「免於」、「沒有」的意思,而不具有「政治自由」或「智識自由」的解釋。(註十六)所以,等到新語全面施行後,黨的口號「自由即奴役」也必須更改,因為這個句子會變得毫無意義;而當「自由」的概念已不存在,人民又怎麼會起而爭取自由呢?依我看來,語言不僅具有表達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為建構思想的基本元素。因此,控制了語言也就意味著控制了思想,進而控制了人民一切的智識。

D.改變過去
對黨而言,竄改歷史有其必要性。第一是預防性的行為。黨員和無產階級之所以安於現狀,部分是因為他們毫無其他標準以資比較,黨為了讓他們相信現在生活比過去好,必須要切斷所有跟過去的聯繫。溫斯頓就曾到較不受黨控制的無產階級區,試圖尋找「革命前是否比現在好」的答案,最後是無功而返。第二個原因是保證黨永不犯錯,所以必須不斷更新統計數字、演講內容、報紙報導,只要有任何紀錄和今日的現況相違背,就必須更改。(註十七)所以歐威爾才會在書中說出他的名言:
「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註十八)我覺得這和秦始皇焚書、下挾書律有異曲同工之處:目的皆為防止「過去」反撲到統治者身上,所以黨竄改歷史,而秦始皇下令「以古非今者族」。

E.雙重思想與愚民教育
雙重思想是一個新語詞彙,意思是「一個人的心智有能力同時接受兩個互相矛盾的想法,並一并予以接受」。(註十九)例如當黨需要黨員偽造時,黨員自然知道自己在操弄現實,但藉由雙重思想,他必須忘記自己在進行僞造,並讓自己確信現實並沒有遭到更改。雙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所在,因為黨的目的就是利用黨員做有意識的欺騙,而全然真誠的黨員才能保有全然的信念。黨員在幼時即接受雙重思想的訓練,其手段包括「犯罪停止」與「黑白」。犯罪停止是在任何危險思想興起前能夠懸崖勒馬的本能;而黑白則是忠誠地為黨反黑為白的行動。(註二十)雙重思想是「無知即力量」的最高境界,因為它代表著完全效忠於黨,黨也藉此「愚民教育」的手段將統治基礎結結實實地匝了根。我想,現實中的極權主義者雖沒有達到雙重思想的境界,但無不用煽動的言詞和似是而非的道理愚騙群眾,使之如瘋如醉地效忠於己。如毛澤東在文革時期將一群學生洗腦後,竟能培養他們成為「無限信仰毛主席」的「」,進行多年的批鬥與破壞,這就是無知的力量。


03.老大哥、黨與極權主義
A.老大哥與黨
歐威爾創造的「老大哥」其實是影射當時蘇聯的領袖史達林(就連處處張貼的肖像海報,二者都極為雷同)。(註二十一)老大哥領導下的「黨」極權統治著大洋國,沒有人見到過老大哥,他也不會死,在這個意義上,他就意味著永恆。但老大哥不過是一個象徵,真正的統治者是他身後的體制或權力機制(或曰內黨),而不是這個具體的個人。(註二十二)

B.黨的技術
現代極權主義者無不創造一個「黨」,諸如俄國共產黨、法西斯黨、納粹黨,而我認為,《一九八四》中的黨則可謂極權主義的「集大成者」。書中黨無時無刻操控人民的生活,黨的治術不僅僅依賴所謂的「暴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恐怖」(當然此二項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依賴細緻入微的技術。中古教會的火刑、法國大革命的斷頭台等都不過是製造恐怖,在犯人尚堅持自己理念之時行刑,反而使異教徒或被處決者成為「殉道者」或「聖人」;而俄共汲取了先前的教訓:「不能製造烈士」,因此他們在公審中發明許多技術以打垮敵人的人格尊嚴,但是幾十年之後這些人依然成爲殉難的烈士,原因就在於他們的供認是逼出來的,是虛假的。根據歐.布萊恩的說法,黨要使所有犯人的供詞成為真實的、由衷的,黨要的不是消極的投降,而是發自內心的服從,所以要徹底改造後再處決,方能使黨成為無可反抗的至上權威。(註二十三)

C.黨與極權主義
「極權」者顧名思義就是將統治者的權力擴張到最大。但權力的目的是什麼?英社和黨都認為過去的獨裁者皆是偽善,即使納粹或俄共也是。他們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動機,他們宣稱,甚至認為自己是逼不得已才奪權,奪權是為了「民族主義」或「社會平等」。但書中歐.布萊恩表示:「黨爭取權力完全是為了自己……迫害的目的就是迫害,折磨的目的就是折磨,權力的目的就是權力。」(註二十四)黨所想要、所擁有的權力是控制人類的權力,要確定擁有此權力,唯一的方法便是讓人受苦,所以黨要建立的世界如下:「這和那些老改革家所想像的愚蠢享樂主義的烏托邦,可是大大的相反。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恐懼、背叛與折磨的世界……如果你想要一幅未來的圖像,就想像皮靴踩踏在人的臉上—永遠如此踩著。」(註二十五)

D.極權者的理想
《一九八四》可說是極權主義治理機器的技術大全,它揭示了極權主義政治統治的秘密,它所探討的是一種超越任何具體政體之上的極權主義政治理想型態。(註二十六)當然,我想歐威爾並不是要提供極權者治術的建議,他描寫的各種恐怖手段,正是要我們去警戒、防預。想當然耳,目前世上沒有任何極權政府能夠達到歐威爾所描述的此種境界,但無疑的是,一切大小極權政府無不以此為目標而向之邁進,問題不過是現實情勢、技術允不允許他如此做下去罷了。(註二十七)


參●結論
歐威爾曾自言:「自從西班牙內戰後,我的寫作皆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並支持民主社會主義。」(註二十八)此言的表現在《一九八四》中再明顯不過了。書中的極權世界再再藉由歐威爾警惕世人的口吻,道出當時反共、反法西斯的氣氛。歐威爾之所以創造了一個無懈可擊的恐怖極權世界,除了警惕,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於諷刺當時的共產政府。他道破了共產極權(法西斯亦然)的真正目的,並強烈批判其名實不符、操縱百姓,也說道極權政府若不能完全地控制一切(目前看來是做不到的),到最後必自取滅亡;後來事實也顯示他的預言是正確的。

然而,歐威爾的預言並非一直正確。在二戰期間,歐威爾不斷預言大英帝國與其民主政治不會撐過大戰,不是被法西斯政變取代,就是被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他希望並支持後者)。(註二十九)當然,事後證明他的推測錯誤,但這並沒有消弭他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支持,所以他撰寫《一九八四》以明其志。羅素曾評此書:「《一九八四》一書,以很大的威力描寫一個確立的極權政治所加於人類的恐怖。西方世界對此危險應深自警惕。」(註三十)我認為,我們不止應警惕,我們應該更享受與滿足自己身處的世界所賦予我們的自由,我們得以保有人性,我們擁有思想的權利。這些,我想,是歐威爾更想要我們了解的吧!


肆●引註資料

註一、喬治.歐威爾(林淑華譯)。《一九八四》。台北:小知堂,民90。頁10。
註二、「喬治.歐威爾」。維基百科。取自:<http://www.wikipedia.org/>,民國96
年10月6日
註三、同註二
註四、同註二
註五、同註一書。頁329-330。
註六、同註一書。頁307。
註七、同註一書。頁192-194。
註八、同註一書。頁195-198。
註九、同註一書。頁198-199。
註十、同註一書。頁204。
註十一、同註一書。頁202-203。
註十二、殷海光。「一九八四評介」。《自由中國》第5卷第2期。
註十三、同註一書。頁206-207。
註十四、強世功。「權力、技術與反抗--重讀一九八四」。《二十一世紀》第67期(民國90年10 月)。頁125-133。
註十五、同註一書。頁210。
註十六、同註一書。頁310-311。
註十七、同註一書。頁216。
註十八、同註一書。頁45。
註十九、同註一書。頁217。
註二十、同註一書。頁215-216。
註二十一、「Big Brother (Nineteen Eighty-Four)」。維基百科。民國96年10 月6日,取
自:<http://www.wikipedia.org/>
註二十二、同註十四。
註二十三、同註十四。
註二十四、同註一書。頁271-272。
註二十五、同註一書。頁276。
註二十六、同註十四。
註二十七、同註十二。
註二十八、「George Orwell」。維基百科。取自:<http://www.wikipedia.org/>,民國
96年10月6日
註二十九、同註二十八。
註三十、同註十二。

2009-01-27

陳奕迅-好久不见

好久不見//陳奕迅
歌手:陳奕迅
作曲:陳小霞
填詞:施立
編曲:C.Y. ,孫偉明,陳珀

我來到 你的城市 走過你來時的路
想像著 沒我的日子 你是怎樣的孤獨

拿著你 給的照片 熟悉的那一條街
只是沒了你的畫面 我們回不到那天

你會不會忽然的出現
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會帶著笑臉 揮手寒喧
和你 坐著聊聊天

我多麼想和你見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變
不再去說從前 只是寒喧
對你說一句 只是說一句 好久不見

拿著你 給的照片 熟悉的那一條街
只是沒了你的畫面 我們回不到那天

你會不會忽然的出現
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會帶著笑臉 揮手寒喧
和你 坐著聊聊天

我多麼想和你見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變
不再去說從前 只是寒喧
對你說一句 只是說一句 好久不見



好沉重的四个字啊。有时候也想着“你会不会突然地出现”,真是好傻好天真啊!

民间艺术

前两天去人民广场,没想到看到这些东东,顺便拍下来,留作一个纪念。
















2009-01-26

你发送的邮件已经达到上限,请稍候再发。

QQ邮箱是国内最好用的电子功能最强大邮箱,但这并不是说它真的很好。有时候它会出现“你发送的邮件已经达到上限,请稍候再发。”的提示(见下图),之后就再也发不出邮件了。

在QQ邮箱的论坛找了一下,发现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是客服却没有回答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没有说到解决的方法。我自己使用了一个小技巧可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写完信不点击发送,而是点击定时发信,之后设定一个几分钟后的时间,再点击存为草稿。这样到时就会自动发送了。

对搜索引擎的一点看法

我以“奥巴马 希特勒 比较”为关键词,分别在百度、谷歌、繁文google、google进行搜索,以下是找到的第一页的截图,还是有少许不同的。百度列出的主要是负面的新闻;繁文google找到的是一些新闻,仿佛在暗示,不要把奥巴马和希特勒拉到一起;google找到的大部分是论文,从结果看显得有点文不对题,并不是对奥巴马和希特勒进行研究。

小时候经常从电影上看到在未来世界某一个大公司控制着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画面,事实上那样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奥威尔说:“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资讯,但是搜索引擎却控制着我们找到的资讯——对于我来说,通过google找不到的东西,我会直觉上认为这东西是不存在的——google就是整个网络。

我相信偏信那一个搜索引擎都是危险的,但我依然喜欢使用google,这是因为我更关心天朝。









[转]奥巴马——新的希特勒?

今天转发一篇文章,事实上我觉得这篇文章并不是很合适,你可以看到它是用带有恶意的涂抹笔法对奥巴马进行描写的。对于此文作者的观点,他对奥巴马的看法,我本人并不完全同意,但我觉得,人们对于奥巴马的观注已经超过了对一个领导人应有的观注,甚至是带有狂热的成分。

现是经济危机,谁都在谈经济危机,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舆论不涉及一下经济危机的产物——战争。战争常发生于经济危机的末期,战争也是常用来作为转移矛盾的有效手段。想一想经济危机、希特勒、世界大战。套用那句老话——战争永远离我们只有二十四小时。(不是说要准备战争,而是要阻止战争!)

事实上天朝那边的事已经是很有得忙的,有人估计如果平安过了上半年,才能够稳定下来,但真正的问题也许是要到了后半年才会显现出来。

世界、社会、人生真是有趣,如果我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特这一些,必定会觉得很有趣;可是不行,我还活着。

-----------------分隔线----------------------

奥巴马——新的希特勒?

原文:http://bbs.voc.com.cn/topic-1774765-1-1.html

文:尼伯龙根·蜗藤

美国的民主制度一向被视为民主制度的典范。得益于民主之父杰斐逊和宪法之父麦迪逊,美国的民主制度从一开始已经有别于希腊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选制度了。在多位国父的努力下,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演变成为包括民主、自由、法制、人权和制衡在内的一揽子制度,并用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美国的幸运,也是美国的骄傲。

“民主是一种最好制度”,这是西方政客口里常说的话,但是政治学者们通常都会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民主是相对而言最不坏的一种制度”。这个看似在玩弄文字,但内里却极有深意。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坏的一面,无非是在不同的制度之下,潜在的“坏”在多大程度上会被释放出来而已。民主制度和其它政治制度一样,有着它潜在的危险和弱点,如果它们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就会成为民主的掘墓人。

近代历史上,民主的大失败有两次,第一次是18世纪90年代法国罗伯斯庇尔的暴民主义。罗伯斯庇尔声称以革命的暴力对抗反革命的暴力,成为暴民主义的最生动的教材。另一次,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一次,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被誉为“德意志救星”的希特勒在众望所归之下被选为德国总理。结果,在民主制度选出一个最反民主的人,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写下现代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页。

可以说,民主之所以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民主过程中,选出了民主的敌人——个人崇拜、压制言论、暴民主义和无视法治。回顾美国历史,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选出总统杰克逊。杰克逊式的民主给美国带来的是法制的破坏、政治的分赃和暴民式的民粹主义。幸而美国的民主基础毕竟强大,在杰克逊之后亦能重回正轨。但可悲的是,在2008年的大选过程中,所有上述的民主的敌人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在我面前。

政治狂热与个人崇拜

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和得心应手的竞选方式,说白了就是搞群众运动。从宣布参选到竞选初期,奥巴马的策略就是要激发起民众的热情。为此布道式的语言和一次次狂热的集会和就成为他竞选的一大特色。

早在07年7月,奥巴马在华盛顿特区进行竞选活动时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就说出“了解我就是热爱我”(To know me is to love me)”的话。几个月后,他又说“巴拉克奥巴马所到之处就是奥巴马国度(Every place is Barack Obama country once Barack Obama’s been there)”。从竞选之初,支持者就把奥巴马视为“弥赛亚”。今年一月,奥巴马甚至在集会中以半玩笑式的口吻,对支持者们说:“一道灵光从某处投下,照亮你。你将获得神的启示,然后对自己说,我必须为巴拉克(奥巴马)投票,我必须要那样做(a light will shine down from somewhere. It will light upon you. You will experience an epiphany. And you will say to yourself, I have to vote for Barack. I have to do it)。”去年二月,米雪奥巴马在集会上为丈夫拉票时声称:我之所以在这里(拉票)是因为奥巴马是竞选中唯一明白,在我们能够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先修补我们灵魂的人。在这个国家,我们的灵魂破碎了(That is why I am here, because Barack Obama is the only person in this who understands that. That before we can work on the problems, we have to fix our souls. Our souls are broken in this nation.)。”正是在这种布道式的集会中,奥巴马仿佛成为了“奥巴马教”的教主,被他的一些“虔诚教徒”们视为救世主再世一般。

随着竞选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教般的政治狂热竟然在某些地方演变成为近似北朝鲜式的领袖崇拜。

08年8月20日到9月底期间奥巴马竞选的官方网站曾收录了一段短片和介绍,题目是《Venice的儿童们为改变而写歌和唱歌》(Children Write and Sing for Change in Venice)。该视频在九月底被一些媒体和网络曝光,受到不计其数的负面评论之后,奥巴马官网才不得不匆忙将其删除。

短片记录了几十个加州5-12岁的孩子们在8月一个星期天下午,在音乐老师的指挥和家长的鼓励和喝彩中为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唱赞歌的情景。赞歌共有三首,第一首的歌词出自一个9岁孩子之手,由一个七八岁样子,乳牙都没有换完小女孩独唱,歌词大意是:我们要传播快乐,我们要传播自由。奥巴马会改变它们,奥巴马会领导它们。我们要改变,我们要重塑,我们要改变世界。第二首是合唱,歌词大意是:现在正是时候,让我们全心全意高唱。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家庭,全世界走到一起。为快乐、和平、勇气、正义和希望歌唱。让我们手牵手高昂地为远景和团结歌唱。第三首也是合唱,歌词更为简单,大意就是“是的,我们可以。在和平、爱和希望中相互扶持。改变!改变!”

这段短片的主要发起人是一位活跃的奥巴马草根筹款者Kathy Sawada,也是短片中担任合唱指挥的音乐老师,她负责全部旋律作曲和后两首歌的歌词。仅从歌词就可以看出,歌曲的内容基本都是奥巴马的竞选口号。尽管短片的介绍文字一再标榜儿童们为奥巴马唱赞歌是出于对奥巴马的热爱,可是看到短片中孩子们稚嫩的面庞、在老师手舞足蹈的指挥下半机械化的肢体动作,以及特写中他们眼中闪露的迷茫和羞涩,我所感到的是透脊梁的凉意。


为了这个短片,孩子们足足训练了两个星期。他们的家长为这个活动提供了专门的服装和标语牌,几个乐手自愿免费地提供伴奏。这一切都说明,这不过是在一群狂热的奥巴马支持者利用天真的孩子去推广奥巴马“草根形象”的一场政治演出。但令人更不安的是,作为奥巴马的官方网站,这段短片是作为引以为豪正面范例介绍的,它写道:孩子们在一个星期天下午的几小时内的演出体现了奥巴马竞选的本质:激励草根,包容,和社群建设(What the children and a few adults accomplished in a few hours on a Sunday afternoon embodies the nature of the Obama campaign: its grassroots inspiration, its inclusiveness, its community building. )。可见,奥巴马阵营根本不认为这种利用孩子进行领袖崇拜式的政治演出有任何不可,或是应该引起警惕的,反而认为这是激发更多人支持奥巴马竞选的最佳方式。奥巴马的支持者利用孩子的天真无邪来助长领袖崇拜这种政治瘟疫的传播,是我这次在美国大选中感到最可悲、最不安的事情。

奥巴马的一些支持者为了奥巴马的胜利,可以狂热到违背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自己原先信奉的原则。这种狂热并不仅仅存在于“草根”之中,就连教书育人的教师团体也无法避免。去年9月25日,弗吉尼亚州最大的一个教师组织——弗吉尼亚教育协会(Virginia Education Association)向成员群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紧急呼吁每个教师成员在9月30日星期二,统一在学校内穿上蓝色上衣,进行一个“蓝色奥巴马日(Obama Blue Day)”的活动(蓝色是奥巴马的竞选活动的代表颜色),表达对奥巴马的支持,信中还鼓动教师鼓励每一个适龄学生注册投票。这一做法遭到共和党教师的极大愤慨和抗议,也因此将这一事件向媒体曝光。

尽管群发的电邮中没有鼓动教师动员学生为具体哪一个候选人投票,但是教师们统一穿上蓝色上衣以示支持奥巴马,肯定会对学生的投票意向有影响。在中学的授课过程中,特别是历史政治这类课里,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政治倾向传递给学生,但那不过是属于个人行动的范围。但是利用教育协会的组织影响力,罔顾教师在校内理应遵守的政治中立和超越党派的原则,把政治选举和党派政治的偏见带入公立学校,就分明是站在民主的反面。弗吉尼亚在类似事情上并非独一无二,在纽约州的教师联盟也利用自己的势力在学校内分发奥巴马竞选的纽扣。

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公立学校的中小学教育,应该超脱于党派政治。这既表明了公务员的政治中立的原则,也防止老师利用自己的职权向未成年人灌输自己的政治倾向。更关键的是,左派一向是大力支持公立学校政治中立原则的人群。比如在一些南部保守州,宗教人士一再希望在公立中学推广神创论的教育,大部分都是被左派以政治中立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反对(我对此非常赞同)。但是在今年的大选中,同样是左派,为什么会做出这种明显有违自己一直信奉的政治中立原则的举动呢?

压制言论自由

个人崇拜、歌功颂德的下一步自然就是压制言论。早在初选的时候,媒体对于候选人的偏向性报道已经为人诟病,而这种偏向性在大选中进一步变本加厉。主流媒体对民主党候选人的一面倒的偏袒的态度,已经令到一些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资深记者为自己的职业感到愤怒和羞耻。例如,著名的ABC专栏记者 Michael Malone就曾专门撰文抨击电视与平面媒体在这次美国大选的报道中赤裸裸的偏袒不仅令人疑惑更令人震惊(The sheer bias in the print and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is election campaign is not just bewildering, but appalling)。他还表示,面对显而易见的一边倒的大选新闻报导,自己已经在过去几个月逐渐从摇头到忍不住对着电视和手提电脑屏幕咆哮(And over the last few months I’ve found myself slowly moving from shaking my head at the obvious one-sided reporting, to actually shouting at the screen of my television and my laptop computer)。

传统媒体的偏袒都已经到如此地步,就更不用说网络媒体了。除了刊登不成比例的抬高民主党候选人和打压共和党候选人的新闻之外,例如在Youtube、NBC、CNN、Yahoo等等网站上,批驳和反对奥巴马的评论或帖子经常是要么无法上传,要么被删除。

与强烈偏向性的主流媒体报导相比,奥巴马阵营和左派传媒对于公民言论自由的压制更是令人侧目。从奥巴马发表的演讲中也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看待言论自由以及流露出来的暴民主义式的危险信号。奥巴马在内华达的一个集会上号召支持者们:“我需要你们走出去,游说你的朋友和邻居,不管他们是独立人士还是共和党人,我希望你们和他们当面争论,针锋相对(get in their face)。”

奥巴马的号召下,他的支持者是怎样做的呢?当保守派嘉宾Kurtz在一个电台节目中讨论了奥巴马和极左派阿耶斯的关系之后,奥巴马的支持者顿时发起抢占电话线的攻势,导致该电台的电话系统陷于瘫痪,几百封满是辱骂和恐吓的抗议电子邮件挤爆了主持人的电子邮箱。

除了暴民式的手段之外,奥巴马阵营也挥舞着法律大棒对反对者进行恐吓。奥巴马竞选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奥巴马真相小分队”(Obama truth squad),专门盯着各种政治广告,宣称:只要他们认为广告中对奥巴马有误导成分,就会立即发起诉讼,并要求密苏里州有关部门加强行动,制止这类广告的播出。在财大气粗的奥巴马阵营的威吓下,反对奥巴马或者民主党的团体都不敢再发电视广告,唯恐惹上官司。共和党州长布朗特(Blunt)指责这是利用法律和执法司法机关的威慑力针对奥巴马的批评意见进行打压。可是共和党在密苏里州的执法司法机关中朝中无人,所以指责归指责,打压依然继续。

如果说这些手段针对的都是政治团体或者公众人物,还勉强可以视为政治争斗的话,那么左派对管道工Joe的攻击就到了让人出离愤怒的地步。Joe只是一个普通蓝领工人,他公开向奥巴马提了几个问题,表达了在经济政策上与奥巴马的不同的意见,并成为竞选的焦点之一。可是奥巴马和左派阵营就因此对Joe进行全面的报复性的负面攻击。这一例子也充分说明了在强势的左派主流媒体的劫持之下,美国的言论自由空间在这次大选中已经恶化到怎样的一种地步。

暴民政治与选举舞弊

从初选到大选,随着选情的激烈程度,和选举有关的违法事件和暴民事件也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的事件都和奥巴马支持者有关。初选时希拉里在不同地方的竞选办公室就曾被破坏或被纵火。在大选中,在美国不少地方,插在私人住宅院子或公众地方的支持麦凯恩或佩林的标语牌被奥巴马的支持者毁坏或恶意丢弃。一些贴有麦凯恩竞选标志的私人车辆也被人划花和打烂玻璃。在佛罗里达州,共和党竞选总部的经理屋前的麦凯恩标志被枪击。

从此前美国警方的反应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奥巴马支持者暴力化的担忧。由于奥巴马在大选中各项民调中都领先麦凯恩,可是美国选举中也不乏大热倒灶的先例。美国警方担心一旦奥巴马输掉了大选,会引起骚乱和暴动,于是各州的警方都增强了部署。而加州旧金山市,已经出动了特种部队(SWAT)以应付不测的局面。这样如临大敌的高度戒备,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中实属罕见。

民主选举的最大敌人——竞选舞弊亦在美国多个州份如同幽灵一般浮现。首先是捐款舞弊。美国法律规定,小额捐款可以不具名,于是一个人就可以通过利用化名、假名反复捐款,从而绕过法律规定的2300美元个人捐款上限。比如,在给奥巴马的捐款记录中,发现了不少幽灵账户,也就是无法追踪到捐款的账户主人,还发现在许多相同化名下的捐款竟然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张信用卡上。还有人发现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账户会莫名其妙地给奥巴马捐钱,原来是被银行职员或者黑客通过非法的手段从账上把钱划给了奥巴马的竞选。

而更严重的当然是与投票过程直接相关的造假和舞弊。早在初选时,面对与希拉里的激烈竞争,奥巴马阵营就曾在多个州的党团会议中被揭露作弊,比如在填表、点算人数、阻止希拉里支持者到达会场等等,不一而足。在大选中,ACORN在全美范围内的大规模选民登记造假和作弊,更是令普通百姓大为吃惊。

尽管美国国内的左派辩称ACORN只是选民登记上“出现问题”,不等于在选民投票中也会有作弊。可是在美国,落后的选举软硬件本来就对正常的选民激增的形势捉襟见肘,面对如此大范围的选民登记作弊更是难以应付。比如在佛罗里达州,尽管有过2000年大选的教训,可是政府有关选举的相关软件硬件竟然在8 年后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选民登记中登记舞弊事件在佛州被揭露后,州政府至今尚未能采取任何实际措施对ACORN上交的登记表进行核实。

民主党的律师、法官和政客更对共和党增强监管的努力设置重重障碍。比如出现ACORN大规模作弊的俄亥俄州,共和党要求州政府遵守联邦在2002年颁发的法令,要求选民登记的资料要先和政府数据库核对才能认证其投票资格,以防止提前投票和大选日投票时的舞弊。可是俄亥俄州州务秘书(Ohio Secretary of State),民主党人布朗纳尔(Jennifer Brunner)予以拒绝。于是共和党方面把布朗纳尔告上法院。巡回法院在10月10日判定州政府违法,要求政府必须核实选民登记的合法性。但布朗尼尔却进一步上诉到最高法院,声称政府进行核查的过程过于繁琐,而且加强选民身份核实将会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提供身份证明的选民排除在投票的行列之外。

对这种论调实实在让人无法接受,选举和投票建立过程的本身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的,相关法律的目的就是要确保选举的公正性。而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任务就是要尽一切保证竞选和投票的合法性,而不是将党派斗争卷入其中。如果连投票选民身份的合法性都无法确认,那么相关的投票结果还有何公正可言?然而,这次高院主要负责处理该上诉案的是自由派的大法官,巡回法院的判决被推翻,俄州政府可以在明知选民登记出现大量舞弊现象的情况下,也不必对选民身份进行再次核对。

在此次大选中,在选民登记上出现问题的还不仅仅是ACORN。去年10月19日,接受共和党资金,在几个州进行选民登记等事务的名为“Young Political Majors(YPM)”的私营公司也涉嫌以欺骗或隐瞒的方式令诱使选民注册成为共和党选民。而这间公司的负责人Mark Jocoby自己就利用两个地址为自己做了重复的选民登记。当然和ACORN的全国范围内的注册舞弊相比,YPM的作弊的规模小得多。而且,与民主党死挺 ACORN相比,共和党立即宣布中止了与YPM的合同。

面对这一次如此混乱选民登记和投票形势,要求它能百分百的公正显然已经是不可能,只能寄望选举舞弊不至于在实质上影响选举的结果了。

结语:奥巴马,新的希特勒?

对比安德鲁·杰克逊1824年的总统竞选,可以发现它和今天奥巴马的竞选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杰克逊在1823年才当选联邦参议员,跻身全国政治圈子1年后就参选总统。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他奉行沉默是金的政策,没有提出任何有影响力的议案,几乎所有投票都低调处理,令人摸不清他的底细。杰克逊的竞选团队把他的形象打造为一个华盛顿的圈外人,把华盛顿的政治描述成私相授受和一团黑暗,声称只有圈外人才能改变华盛顿的政治,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而杰克逊有着“国家英雄”的光环,在政界白纸一张,正是能够改变华盛顿丑陋黑暗政治的最佳人选。杰克逊的竞选不围绕政见,而是专注个人形象的塑造和强化。他的团队宣传的重点是:总统候选人的政见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人本身(It was the man, not the issue, that matters)。

杰克逊和奥巴马不同的地方在于杰克逊是一个国家英雄,奥巴马却与一群反美反白人的极端主义者来往甚密。杰克逊把美国带入8年的暴民政治和分赃政治的民主政治黑暗期。如今奥巴马当选,他又会把美国带往何方呢?诚然,奥巴马不是杰克逊,我们也不能在奥巴马刚开始执政就对他下断论。但是从他从政的经历和他的阵营在此次竞选中的表现来看,我不得不赞同麦凯恩所说的,对美国而言他太不令人放心了(He is too risky for America)。

更令人担忧的是,民主党继续成为参众两院的多数党,而且在参议院的席位更可能超过绝对优势的60席。如今奥巴马入主白宫,民主党更是全面控制政府和国会,并很可能打破目前高等法院大法官中相对平衡的政治倾向。再加上左派媒体在主流媒体中的强势地位,所有这些政治制衡的缺失都将进一步不利于防止这种民主失败的威胁。

2009-01-24

交通灯[天朝那些事儿之一]

也许是因为我去过的城市比较少,所以都会觉得CZ的交通很差。有多差呢?就好比现在的股市。CZ的交通也在挑战你的想象力,超越你的想象力。如果你还不明白我的意思,那么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市政府旁有个十字路口,有6个人行道的交通灯,我从没有试过一次看到这6个交通灯是全部工作正常的,我只试过一次看到这6个交通灯全部罢工。

由此我有3个推论:1.市政府的领导从不经过那里;2.市领导是瞎子;3.市领导从不看交通灯。

由于我从未在上空发现直长飞机,所以第一个可以排除。同时我还可以保证市领导除了读书万卷、日理万机所造成的近视而有一点眯眯眼之外,眼睛绝对正常。……

CZ的交通灯是很节约的,除了它们会在某些时间自动关闭以节省电能外,还体瑞在它的用料上。我国的传统优良美德在一支小小的交通灯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举。

CZ的交通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比如说在有的路段,“行”的标志是出现一个两条腿不停闪动的人,“停”的标志是一个迈步的人。但在有的路段,“走”的标志变成了一个迈步的人,“停”的标志是一个站立的人。有的只有一个灯会亮,你要等很久并充分运行你的大脑才能明白它的规律。有的两个都不亮,让你在路边傻站着,证明你就是大脑能运行也没有用。更有且者,在车水马龙的路段连交通灯都没有,你只能像成龙一样在车流中横穿马路。每当我走到路中心的时候我就会想,这时候摆个POSS,找个人照张像,那多威。

要遵守交通规则。

2009-01-19

[转]劲暴新时代语言!(39条搞笑)

1、生活真***好玩,因为生活老***玩我。
2.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3.有些人就是这样不懂事,你不X***,他就不知道你是他爹。
4.佛曰:“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宁愿用来世的一次擦肩而过来换得今生的500次回眸。
5.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谁动我手足,我扒他衣服!
6.看到你我连食欲都没了,还谈什么性欲?
7.别人的失败就是我的快乐!
8.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英文,
9.现实的社会,毁了我一个做好人的机会!
10.生下来的人没有怕死的,怕死的都TM没生下来,所以谁都别TM的装横!
11.所有刻骨铭心的爱都灵魂游离于床上的瞬间~
12.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
13.我以为我颓废,原来我报废了!
14.我要是妞,早爱上我了……
15.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
16.流氓不害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17.女士请自重,小生卖身不卖艺。
18.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
19.有事秘书干,没事干秘书。
20.不错!人都是逼出来的。
21.承诺就象“操NI妈”一样,经常说却很难做得到
22.人不猥琐枉少年!
23、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24.当代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
25.时间就像乳沟,挤一挤总还是有的!
26.聪明的女人对付男人,而蠢女人对付女人。
27.女人读书不宜多,因为在男人心目中: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
  男人读书不宜多,因为在女人心目中:大专生是韦小宝,本科生是段誉,研究生是丁典,博士生是陈家洛,博士后是欧阳峰,硕博连读呢——他就是可怕的“岳不群”了!!!
28.男人,上半身是修养,下半身是本质;女人,上半身是诱饵,下半身是陷阱。
29.帅有个屁用!到头来还不是被卒吃掉!
30.最差的人品莫过于痴痴地盯着一个丑女看半晌,然后叹口气说:“靠,这恐龙做得 ! 太像真的了”。
31.鄙视我的人这么多,你算老几?
32.生的伟大,死在花下!
33.不要和我比懒,我懒得和你比
34.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
35.、某大学校园铁栅栏都是带尖头的,其上面的警示牌标语如下:男生一不小心翻,就会变成女生……女生一不小心翻,就会变成女人…… 
36.下雨了,别忘了打伞,湿身是小事,淋病就麻烦大了
37.丑,但是丑的特别,也就是特别的丑! 
38.给我一个女人,我可以创造一个民族;给我一瓶酒,我可以带领他们征服全世界!
3 9.这个世界,除了猪,谁还在快乐着?

2009-01-18

把Twitter加到侧边栏

很久没更新博客的内容了——因为没什么空,在学习新的东西。用上手机之后,我觉得twitter也许是个好东西,我可以用它随时地写上一两句,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我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今天把Twitter加到侧边栏,使用的方法可以看这个页面http://ggq.blogspot.com/2008/08/twitter.html,国内已经被和谐了,要用代理。——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同时还去掉了以前添加的两个模块,便打开速度快一点。

很迟的08年小结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05年才接触到网络,开始写博客也是07年的事。虽说是07年开始,但当时也没多少热情,只是随手转发几篇文章而已。所以真正形如搞一个比较认真的博客08年的事。

08年下半年我发现blogger在国内可以正常访问,惊喜异常,但介面却异常简陋。认真在网上找教程,发现还真不少,试着修改了一下,还是可以满足我的要求的。于是就把我在百度空间的博客搬到blogger。

除了搞了个博客,在网上安了家之外,我还“建”了个网站。正确来说不能说“建”,因为我根本没有涉及到后台的内容,我用的还是google的产品——google site。使用google协作平台的原因很简单,它可以让我免去空间、域名、网页设计等一大时间,直接进入到内容的制作;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个类维基系统,如果日后有多人合作也比较方便。这个网站叫做《郁达夫中文网》。为什么会是关于郁达夫的网站呢?这一年里有一段时间我很沉沦,我开始想人为什么活着。地球是宇宙的一料尘埃,而我活在这个蓝色的点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的归途也不过是化作尘埃罢了。郁达夫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作家,一位有才华真性情的人。搞文学的人都会明白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但你看看,你在谷歌、百度上找一找,能找到关于他的作品并不多。国内搞文学的开口闭口鲁迅,却把战友忘掉——很让人不平啊!

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告诉过我一句话: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一直以为很有道理,但08年开始我不这样想了。人活着干什么才不会浪费时间?是为解放全世界,为了个人的家庭幸福,还是为了一个让自己沉迷的事。这之间有什么区别,我看不到。大家只不过选择不同的方式花光自己的一生而已,说到底人活着就是为了浪费时间的。

这一年发生的另一件事就是我买了我的第一台智能手机,使得我的触角从电脑操作系统延伸到了手机操作系统。虽说手机的屏幕完全不能跟电脑的显示器相比,但手机还是会大量地蚕食电脑的市场。随着“云”的推进,你很难说手机会没有代替电脑的一天,也许有一天,手机不只可以用外接键盘,还可以外接显示器,外接鼠标,化作一部很小的具有手机功能的主机。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我应该可以活着看到吧。

其实08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还有很多的,不少还是大事。但都不怎么重要,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对我来说,它们都会过去,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