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转发一篇文章,事实上我觉得这篇文章并不是很合适,你可以看到它是用带有恶意的涂抹笔法对奥巴马进行描写的。对于此文作者的观点,他对奥巴马的看法,我本人并不完全同意,但我觉得,人们对于奥巴马的观注已经超过了对一个领导人应有的观注,甚至是带有狂热的成分。
现是经济危机,谁都在谈经济危机,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舆论不涉及一下经济危机的产物——战争。战争常发生于经济危机的末期,战争也是常用来作为转移矛盾的有效手段。想一想经济危机、希特勒、世界大战。套用那句老话——战争永远离我们只有二十四小时。(不是说要准备战争,而是要阻止战争!)
事实上天朝那边的事已经是很有得忙的,有人估计如果平安过了上半年,才能够稳定下来,但真正的问题也许是要到了后半年才会显现出来。
世界、社会、人生真是有趣,如果我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特这一些,必定会觉得很有趣;可是不行,我还活着。
-----------------分隔线----------------------
奥巴马——新的希特勒?
原文:http://bbs.voc.com.cn/topic-1774765-1-1.html
文:尼伯龙根·蜗藤
美国的民主制度一向被视为民主制度的典范。得益于民主之父杰斐逊和宪法之父麦迪逊,美国的民主制度从一开始已经有别于希腊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选制度了。在多位国父的努力下,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演变成为包括民主、自由、法制、人权和制衡在内的一揽子制度,并用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美国的幸运,也是美国的骄傲。
“民主是一种最好制度”,这是西方政客口里常说的话,但是政治学者们通常都会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民主是相对而言最不坏的一种制度”。这个看似在玩弄文字,但内里却极有深意。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坏的一面,无非是在不同的制度之下,潜在的“坏”在多大程度上会被释放出来而已。民主制度和其它政治制度一样,有着它潜在的危险和弱点,如果它们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就会成为民主的掘墓人。
近代历史上,民主的大失败有两次,第一次是18世纪90年代法国罗伯斯庇尔的暴民主义。罗伯斯庇尔声称以革命的暴力对抗反革命的暴力,成为暴民主义的最生动的教材。另一次,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一次,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被誉为“德意志救星”的希特勒在众望所归之下被选为德国总理。结果,在民主制度选出一个最反民主的人,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写下现代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页。
可以说,民主之所以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民主过程中,选出了民主的敌人——个人崇拜、压制言论、暴民主义和无视法治。回顾美国历史,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选出总统杰克逊。杰克逊式的民主给美国带来的是法制的破坏、政治的分赃和暴民式的民粹主义。幸而美国的民主基础毕竟强大,在杰克逊之后亦能重回正轨。但可悲的是,在2008年的大选过程中,所有上述的民主的敌人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在我面前。
政治狂热与个人崇拜
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和得心应手的竞选方式,说白了就是搞群众运动。从宣布参选到竞选初期,奥巴马的策略就是要激发起民众的热情。为此布道式的语言和一次次狂热的集会和就成为他竞选的一大特色。
早在07年7月,奥巴马在华盛顿特区进行竞选活动时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就说出“了解我就是热爱我”(To know me is to love me)”的话。几个月后,他又说“巴拉克奥巴马所到之处就是奥巴马国度(Every place is Barack Obama country once Barack Obama’s been there)”。从竞选之初,支持者就把奥巴马视为“弥赛亚”。今年一月,奥巴马甚至在集会中以半玩笑式的口吻,对支持者们说:“一道灵光从某处投下,照亮你。你将获得神的启示,然后对自己说,我必须为巴拉克(奥巴马)投票,我必须要那样做(a light will shine down from somewhere. It will light upon you. You will experience an epiphany. And you will say to yourself, I have to vote for Barack. I have to do it)。”去年二月,米雪奥巴马在集会上为丈夫拉票时声称:我之所以在这里(拉票)是因为奥巴马是竞选中唯一明白,在我们能够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先修补我们灵魂的人。在这个国家,我们的灵魂破碎了(That is why I am here, because Barack Obama is the only person in this who understands that. That before we can work on the problems, we have to fix our souls. Our souls are broken in this nation.)。”正是在这种布道式的集会中,奥巴马仿佛成为了“奥巴马教”的教主,被他的一些“虔诚教徒”们视为救世主再世一般。
随着竞选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教般的政治狂热竟然在某些地方演变成为近似北朝鲜式的领袖崇拜。
08年8月20日到9月底期间奥巴马竞选的官方网站曾收录了一段短片和介绍,题目是《Venice的儿童们为改变而写歌和唱歌》(Children Write and Sing for Change in Venice)。该视频在九月底被一些媒体和网络曝光,受到不计其数的负面评论之后,奥巴马官网才不得不匆忙将其删除。
短片记录了几十个加州5-12岁的孩子们在8月一个星期天下午,在音乐老师的指挥和家长的鼓励和喝彩中为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唱赞歌的情景。赞歌共有三首,第一首的歌词出自一个9岁孩子之手,由一个七八岁样子,乳牙都没有换完小女孩独唱,歌词大意是:我们要传播快乐,我们要传播自由。奥巴马会改变它们,奥巴马会领导它们。我们要改变,我们要重塑,我们要改变世界。第二首是合唱,歌词大意是:现在正是时候,让我们全心全意高唱。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家庭,全世界走到一起。为快乐、和平、勇气、正义和希望歌唱。让我们手牵手高昂地为远景和团结歌唱。第三首也是合唱,歌词更为简单,大意就是“是的,我们可以。在和平、爱和希望中相互扶持。改变!改变!”
这段短片的主要发起人是一位活跃的奥巴马草根筹款者Kathy Sawada,也是短片中担任合唱指挥的音乐老师,她负责全部旋律作曲和后两首歌的歌词。仅从歌词就可以看出,歌曲的内容基本都是奥巴马的竞选口号。尽管短片的介绍文字一再标榜儿童们为奥巴马唱赞歌是出于对奥巴马的热爱,可是看到短片中孩子们稚嫩的面庞、在老师手舞足蹈的指挥下半机械化的肢体动作,以及特写中他们眼中闪露的迷茫和羞涩,我所感到的是透脊梁的凉意。
为了这个短片,孩子们足足训练了两个星期。他们的家长为这个活动提供了专门的服装和标语牌,几个乐手自愿免费地提供伴奏。这一切都说明,这不过是在一群狂热的奥巴马支持者利用天真的孩子去推广奥巴马“草根形象”的一场政治演出。但令人更不安的是,作为奥巴马的官方网站,这段短片是作为引以为豪正面范例介绍的,它写道:孩子们在一个星期天下午的几小时内的演出体现了奥巴马竞选的本质:激励草根,包容,和社群建设(What the children and a few adults accomplished in a few hours on a Sunday afternoon embodies the nature of the Obama campaign: its grassroots inspiration, its inclusiveness, its community building. )。可见,奥巴马阵营根本不认为这种利用孩子进行领袖崇拜式的政治演出有任何不可,或是应该引起警惕的,反而认为这是激发更多人支持奥巴马竞选的最佳方式。奥巴马的支持者利用孩子的天真无邪来助长领袖崇拜这种政治瘟疫的传播,是我这次在美国大选中感到最可悲、最不安的事情。
奥巴马的一些支持者为了奥巴马的胜利,可以狂热到违背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自己原先信奉的原则。这种狂热并不仅仅存在于“草根”之中,就连教书育人的教师团体也无法避免。去年9月25日,弗吉尼亚州最大的一个教师组织——弗吉尼亚教育协会(Virginia Education Association)向成员群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紧急呼吁每个教师成员在9月30日星期二,统一在学校内穿上蓝色上衣,进行一个“蓝色奥巴马日(Obama Blue Day)”的活动(蓝色是奥巴马的竞选活动的代表颜色),表达对奥巴马的支持,信中还鼓动教师鼓励每一个适龄学生注册投票。这一做法遭到共和党教师的极大愤慨和抗议,也因此将这一事件向媒体曝光。
尽管群发的电邮中没有鼓动教师动员学生为具体哪一个候选人投票,但是教师们统一穿上蓝色上衣以示支持奥巴马,肯定会对学生的投票意向有影响。在中学的授课过程中,特别是历史政治这类课里,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政治倾向传递给学生,但那不过是属于个人行动的范围。但是利用教育协会的组织影响力,罔顾教师在校内理应遵守的政治中立和超越党派的原则,把政治选举和党派政治的偏见带入公立学校,就分明是站在民主的反面。弗吉尼亚在类似事情上并非独一无二,在纽约州的教师联盟也利用自己的势力在学校内分发奥巴马竞选的纽扣。
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公立学校的中小学教育,应该超脱于党派政治。这既表明了公务员的政治中立的原则,也防止老师利用自己的职权向未成年人灌输自己的政治倾向。更关键的是,左派一向是大力支持公立学校政治中立原则的人群。比如在一些南部保守州,宗教人士一再希望在公立中学推广神创论的教育,大部分都是被左派以政治中立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反对(我对此非常赞同)。但是在今年的大选中,同样是左派,为什么会做出这种明显有违自己一直信奉的政治中立原则的举动呢?
压制言论自由
个人崇拜、歌功颂德的下一步自然就是压制言论。早在初选的时候,媒体对于候选人的偏向性报道已经为人诟病,而这种偏向性在大选中进一步变本加厉。主流媒体对民主党候选人的一面倒的偏袒的态度,已经令到一些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资深记者为自己的职业感到愤怒和羞耻。例如,著名的ABC专栏记者 Michael Malone就曾专门撰文抨击电视与平面媒体在这次美国大选的报道中赤裸裸的偏袒不仅令人疑惑更令人震惊(The sheer bias in the print and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is election campaign is not just bewildering, but appalling)。他还表示,面对显而易见的一边倒的大选新闻报导,自己已经在过去几个月逐渐从摇头到忍不住对着电视和手提电脑屏幕咆哮(And over the last few months I’ve found myself slowly moving from shaking my head at the obvious one-sided reporting, to actually shouting at the screen of my television and my laptop computer)。
传统媒体的偏袒都已经到如此地步,就更不用说网络媒体了。除了刊登不成比例的抬高民主党候选人和打压共和党候选人的新闻之外,例如在Youtube、NBC、CNN、Yahoo等等网站上,批驳和反对奥巴马的评论或帖子经常是要么无法上传,要么被删除。
与强烈偏向性的主流媒体报导相比,奥巴马阵营和左派传媒对于公民言论自由的压制更是令人侧目。从奥巴马发表的演讲中也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看待言论自由以及流露出来的暴民主义式的危险信号。奥巴马在内华达的一个集会上号召支持者们:“我需要你们走出去,游说你的朋友和邻居,不管他们是独立人士还是共和党人,我希望你们和他们当面争论,针锋相对(get in their face)。”
奥巴马的号召下,他的支持者是怎样做的呢?当保守派嘉宾Kurtz在一个电台节目中讨论了奥巴马和极左派阿耶斯的关系之后,奥巴马的支持者顿时发起抢占电话线的攻势,导致该电台的电话系统陷于瘫痪,几百封满是辱骂和恐吓的抗议电子邮件挤爆了主持人的电子邮箱。
除了暴民式的手段之外,奥巴马阵营也挥舞着法律大棒对反对者进行恐吓。奥巴马竞选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奥巴马真相小分队”(Obama truth squad),专门盯着各种政治广告,宣称:只要他们认为广告中对奥巴马有误导成分,就会立即发起诉讼,并要求密苏里州有关部门加强行动,制止这类广告的播出。在财大气粗的奥巴马阵营的威吓下,反对奥巴马或者民主党的团体都不敢再发电视广告,唯恐惹上官司。共和党州长布朗特(Blunt)指责这是利用法律和执法司法机关的威慑力针对奥巴马的批评意见进行打压。可是共和党在密苏里州的执法司法机关中朝中无人,所以指责归指责,打压依然继续。
如果说这些手段针对的都是政治团体或者公众人物,还勉强可以视为政治争斗的话,那么左派对管道工Joe的攻击就到了让人出离愤怒的地步。Joe只是一个普通蓝领工人,他公开向奥巴马提了几个问题,表达了在经济政策上与奥巴马的不同的意见,并成为竞选的焦点之一。可是奥巴马和左派阵营就因此对Joe进行全面的报复性的负面攻击。这一例子也充分说明了在强势的左派主流媒体的劫持之下,美国的言论自由空间在这次大选中已经恶化到怎样的一种地步。
暴民政治与选举舞弊
从初选到大选,随着选情的激烈程度,和选举有关的违法事件和暴民事件也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的事件都和奥巴马支持者有关。初选时希拉里在不同地方的竞选办公室就曾被破坏或被纵火。在大选中,在美国不少地方,插在私人住宅院子或公众地方的支持麦凯恩或佩林的标语牌被奥巴马的支持者毁坏或恶意丢弃。一些贴有麦凯恩竞选标志的私人车辆也被人划花和打烂玻璃。在佛罗里达州,共和党竞选总部的经理屋前的麦凯恩标志被枪击。
从此前美国警方的反应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奥巴马支持者暴力化的担忧。由于奥巴马在大选中各项民调中都领先麦凯恩,可是美国选举中也不乏大热倒灶的先例。美国警方担心一旦奥巴马输掉了大选,会引起骚乱和暴动,于是各州的警方都增强了部署。而加州旧金山市,已经出动了特种部队(SWAT)以应付不测的局面。这样如临大敌的高度戒备,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中实属罕见。
民主选举的最大敌人——竞选舞弊亦在美国多个州份如同幽灵一般浮现。首先是捐款舞弊。美国法律规定,小额捐款可以不具名,于是一个人就可以通过利用化名、假名反复捐款,从而绕过法律规定的2300美元个人捐款上限。比如,在给奥巴马的捐款记录中,发现了不少幽灵账户,也就是无法追踪到捐款的账户主人,还发现在许多相同化名下的捐款竟然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张信用卡上。还有人发现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账户会莫名其妙地给奥巴马捐钱,原来是被银行职员或者黑客通过非法的手段从账上把钱划给了奥巴马的竞选。
而更严重的当然是与投票过程直接相关的造假和舞弊。早在初选时,面对与希拉里的激烈竞争,奥巴马阵营就曾在多个州的党团会议中被揭露作弊,比如在填表、点算人数、阻止希拉里支持者到达会场等等,不一而足。在大选中,ACORN在全美范围内的大规模选民登记造假和作弊,更是令普通百姓大为吃惊。
尽管美国国内的左派辩称ACORN只是选民登记上“出现问题”,不等于在选民投票中也会有作弊。可是在美国,落后的选举软硬件本来就对正常的选民激增的形势捉襟见肘,面对如此大范围的选民登记作弊更是难以应付。比如在佛罗里达州,尽管有过2000年大选的教训,可是政府有关选举的相关软件硬件竟然在8 年后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选民登记中登记舞弊事件在佛州被揭露后,州政府至今尚未能采取任何实际措施对ACORN上交的登记表进行核实。
民主党的律师、法官和政客更对共和党增强监管的努力设置重重障碍。比如出现ACORN大规模作弊的俄亥俄州,共和党要求州政府遵守联邦在2002年颁发的法令,要求选民登记的资料要先和政府数据库核对才能认证其投票资格,以防止提前投票和大选日投票时的舞弊。可是俄亥俄州州务秘书(Ohio Secretary of State),民主党人布朗纳尔(Jennifer Brunner)予以拒绝。于是共和党方面把布朗纳尔告上法院。巡回法院在10月10日判定州政府违法,要求政府必须核实选民登记的合法性。但布朗尼尔却进一步上诉到最高法院,声称政府进行核查的过程过于繁琐,而且加强选民身份核实将会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提供身份证明的选民排除在投票的行列之外。
对这种论调实实在让人无法接受,选举和投票建立过程的本身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的,相关法律的目的就是要确保选举的公正性。而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任务就是要尽一切保证竞选和投票的合法性,而不是将党派斗争卷入其中。如果连投票选民身份的合法性都无法确认,那么相关的投票结果还有何公正可言?然而,这次高院主要负责处理该上诉案的是自由派的大法官,巡回法院的判决被推翻,俄州政府可以在明知选民登记出现大量舞弊现象的情况下,也不必对选民身份进行再次核对。
在此次大选中,在选民登记上出现问题的还不仅仅是ACORN。去年10月19日,接受共和党资金,在几个州进行选民登记等事务的名为“Young Political Majors(YPM)”的私营公司也涉嫌以欺骗或隐瞒的方式令诱使选民注册成为共和党选民。而这间公司的负责人Mark Jocoby自己就利用两个地址为自己做了重复的选民登记。当然和ACORN的全国范围内的注册舞弊相比,YPM的作弊的规模小得多。而且,与民主党死挺 ACORN相比,共和党立即宣布中止了与YPM的合同。
面对这一次如此混乱选民登记和投票形势,要求它能百分百的公正显然已经是不可能,只能寄望选举舞弊不至于在实质上影响选举的结果了。
结语:奥巴马,新的希特勒?
对比安德鲁·杰克逊1824年的总统竞选,可以发现它和今天奥巴马的竞选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杰克逊在1823年才当选联邦参议员,跻身全国政治圈子1年后就参选总统。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他奉行沉默是金的政策,没有提出任何有影响力的议案,几乎所有投票都低调处理,令人摸不清他的底细。杰克逊的竞选团队把他的形象打造为一个华盛顿的圈外人,把华盛顿的政治描述成私相授受和一团黑暗,声称只有圈外人才能改变华盛顿的政治,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而杰克逊有着“国家英雄”的光环,在政界白纸一张,正是能够改变华盛顿丑陋黑暗政治的最佳人选。杰克逊的竞选不围绕政见,而是专注个人形象的塑造和强化。他的团队宣传的重点是:总统候选人的政见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人本身(It was the man, not the issue, that matters)。
杰克逊和奥巴马不同的地方在于杰克逊是一个国家英雄,奥巴马却与一群反美反白人的极端主义者来往甚密。杰克逊把美国带入8年的暴民政治和分赃政治的民主政治黑暗期。如今奥巴马当选,他又会把美国带往何方呢?诚然,奥巴马不是杰克逊,我们也不能在奥巴马刚开始执政就对他下断论。但是从他从政的经历和他的阵营在此次竞选中的表现来看,我不得不赞同麦凯恩所说的,对美国而言他太不令人放心了(He is too risky for America)。
更令人担忧的是,民主党继续成为参众两院的多数党,而且在参议院的席位更可能超过绝对优势的60席。如今奥巴马入主白宫,民主党更是全面控制政府和国会,并很可能打破目前高等法院大法官中相对平衡的政治倾向。再加上左派媒体在主流媒体中的强势地位,所有这些政治制衡的缺失都将进一步不利于防止这种民主失败的威胁。
2009-01-26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留言须知:
0. 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將作為此BLOG有人訪問的證據。
1. 支持的HTML標籤:<a href="" title=""> <b> <em> <i> <strong>。
2. 留言留名,不然易被无视。(在“评论”中选择“名称/网址”,网址可以不填)。
3. 原則上我不删除留言,除非那則留言侮辱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