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1

纪录片《中国》

看了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Chung Kuo - Cina)。不得不说,四十年来的变化真的很大,官方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并不过分。如果把这种变化归结于某党某人的功劳,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同意,但若说这样的成就只能在稳定的环境下取得,应该是没人反对的吧。像我这样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在研究台湾娱乐节目、思密达韩剧、日本动漫、泰国鬼片、好莱坞大制作之余,抽点时间看一下这部鬼佬拍的反映文革时中国状况的纪录片,就是为了在装B 增加谈资也是好的。

优酷观看地址

下面是我看时的一些截图和感慨。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1.flv_snapshot_2010.03.21.13_25_59
这是1972年北京街头。我相信作为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拍摄,中方人员一定会对拍摄的地点、时间、人物做出安排,说不定这里面还有群众演员呢,可是拍到的也是这种景象。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1.flv_snapshot_2010.03.21.13_30_09
摄影师是个色狼,喜欢把镜头对年经的姑娘拍。麻花辫是最当时最流行的。这么朴素的小姑娘在现在的北京应该看不到了吧。我想的是现在这位小姑娘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大妈了。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1.flv_snapshot_2010.03.21.13_27_31
针灸麻醉。如果你怀孕了或是你老婆怀孕了,你会让人用这么长的针插进你的肚皮或是她的肚皮吗?影片有一段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的全过程。我不敢看。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1.flv_snapshot_2010.03.20.19_50_21
片中说中国物产丰富价格便宜,不知道是不是与当时的欧洲相比得来的,我有很久没有听到这种说法了,我都不知道我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听到这种说法。那个时代买鱼不是用熟料袋装,而是用一块不知道什么的东西包起来。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2.flv_snapshot_2010.03.21.13_46_09 
某县学校中读书的小孩。我觉得这些小孩是被安排来表演中国人喜爱读书的,但我到看到的可不只是中国人喜爱读书。四十年后的现在,北京已经完全不是影片中的样子了,但中国依然存在着这样的学校。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2.flv_snapshot_2010.03.21.13_58_45
在去某县的路上居然让他们见到可以自由买卖的农贸市场,我一直以为在当时买什么东西都得有票,有钱没票是买不到东西的,农民也没有自家的农产品,都给剪资本主义尾巴剪掉了。可见并不全是这样。不过片中也说了,“官方对此很难容忍”。陪同人员是不想让他们拍这些的。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2.flv_snapshot_2010.03.21.14_23_39
那个时候的苏州。烟雨江南的样子。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2.flv_snapshot_2010.03.21.14_41_37
不知为什么影片中南京学生的穿着要比北京的好很多。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2.flv_snapshot_2010.03.21.14_59_16
片中说:“最令南京人骄傲的也许是他们的学校,每个区都有幼儿园,掌管在革命委员会的手中,中国是个年经的国家,一般的人口年龄不到20岁,但孩子是最受关爱的,他们从小就接受集体生活的教育,他们安静、听话、一点都不人性。”按年龄算,这些小孩现在应该四十多五十岁了。

中国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文革时期的纪录片 3.flv_snapshot_2010.03.21.15_23_23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标语随处可见,就像现在的广告一样,喇叭里播放的都是革命歌曲。几乎有孩子的地方就能听到他们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片子的开头曲也是《我爱北京天安门》,那时候不会有人能预想到有一天“天安门”会成为一个敏感词。

关于影片的故事可以点击第一段的链接,看看维基百科上的相关条目。

(完)

2010-03-19

对推特上一场吵架的个人观感

我闲得蛋疼地在twitter上看人家吵架,随便记录一下自己的观感,以备留念。

1. 一旦自己有理,就要把对方往死里整,不只要让对方在自己面前抬不起头,还要让对方在所有人面前永远永远都抬不起头,身败名裂,永无翻身之日。

2. 戴帽子、贴标签是twitter上最有用的武功招式。像“五毛”、“网特”、“内奸”这些应该好比清廷时的血滴子,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又好似得了大三阳的化验单,立马让对方身边的人对其面而唾之、退避三尺。“SB”这类标签的杀伤力差点,而且有反作用力,用不好会伤及自身。如果自己不是实力派,那就要少用。

3. 道歉是没有用的。道了歉对方就会把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拿掉吗?或是,五毛一道歉就马上变成好同志吗?我看不可能!道明寺说: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

4. 爱惜自己的羽毛是件好事,但那羽毛首先得是真实的,不要被自己虚幻的网络形象迷惑住双眼。

5. 不管网络有多虚幻,自己有多少马甲,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些比特在忠诚地记录自己所有言行,删不掉的。不要试图去维护自己的网络形象,它用不着去维护,若真的去维护了,它只会坍塌得更快。

6. 任何人都有失去理性的时候,当觉得某人满嘴糊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好得意的,那只不过是他的理性离开了一小会。自己也会有这种时刻的。

7. 矛盾不能通过回避而得到化解,它总有爆发的一天,吵架是好事。吵架的人不但会的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而且会把自己不知道的也说出来。只要不是傻子,一场吵架看下来,总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而由自己思考得来的要比别人告诉的更重要,即使自己得来的结论并不怎么正确,也能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收益。

8. 当事件与自己关系不大时,不要加入骂战。旁观者清,一个旁观者会有更多的收获,不要轻易让自己的理智离开。如果与自己有关系,要说出自己知道的那部分,这样能帮助别人了解事实,但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猜想、推测都说出来,因为那不是你所知道的事实的一部分。分清自己知道的自己推测的自己的结论是一件重要的事。

9.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很多,自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自以为明白真相的围观群众)更多。这是一帮对自己的智力超有自信的家伙。

10. 就我所见,21年来那些由民间产生的所谓民主领袖,其中的大部分人之所以成为领袖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具有智慧、更加理性、贡献更大,而是因为他们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加激进、更有决裂的勇气、用有更多的听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人不会得妥协,他们的地位是靠激进的表演取得的,只有继续激进下去,才能保住地位,免于被别人取而代之。

11. 我对所谓的民主人士、公民记者之类的人怀有深深的偏见(成见),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帮沽名钓誉之徒,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装B的(我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对他们我不迷信也不崇拜。但实际的行动永远比侃侃而谈重要千百倍,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做的这件事客观上有助于让社会变得美好,就应该支持和鼓励。把人和事分开,把动机和客观效果分开

12. 在豆瓣上时不时看到露骨的直播,但若有人认为豆瓣是高级黄网,那只是淫者见淫,说明这是个满脑子黄色思想的人。豆瓣像我们的社会一样复杂,虽然有情色内容,但也有很纯粹的讨论读书看电影听歌的小组。一个人若只对听歌感兴趣,他是不会注意到有人在做炮友直播的。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社区。我没来由地觉得中文推特圈上超过八成的人知道这场骂战,之后我又觉得中文推特圈并不是正常的社区,它还有很长的路有走。

13. 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还想着在文末加几条链接,链接到当事人写的几篇文章,好让我这没记性的脑袋在以后读到此文的时候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但现在却又改变了主意。这不会是推特上的第一场吵架(虽然可能是至今最有影响的),也不会是最后一场,事件发生在谁身上并不重要,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也不重要,类似的事还会再发生的。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地转,有人以为它在前进,却忘了轮子根本没有着地。(这是我看到那些主动@一方,理直气壮骂另一方的人想到的。)

(完)

2010-03-03

为什么会相信谬误

(《逻辑导论》笔记一)

一、什么是谬误

谬误是一种不正确的论证,是对论证进行评价的标准,当论证的论据和论题之间出现了逻辑规范不允许的情形,即称为谬误。出现谬误有两种可能:

      1.论据不是一个真论据或论据只是一个假设;

      2.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支持关系。

二、为什么会相信谬误

相信谬误是一种心理需要,按照舍默的说法,荒谬的信念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种作用:

      1.起安慰作用,作为人的精神寄托;

      2.这些荒谬的东西能够使用人的欲望得到即时的满足,同时,满足人的这些欲望的制造者也有利可图,如心灵专家、占卜专家;

      3.有时荒谬的东西可以对复杂的世界提供简单的解释,这些解释满足人的某些心理需要;

      4.荒谬的东西可以使人获得某种道德观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三、谬误和理由

人有一种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寻找理由的天性,一旦相信什么东西,就会很自然地为这种东西提供一个相信的理由。人几乎是无意识地在使用谬误。通过谬误式的论证来给信念提供理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行为

(完)